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短评
改编自《封神演义》的电影不少,但优质的影片不多。近年来,电影创作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力,把传统的故事情节改头换面,并渗入现今流行文化的元素,只取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及故事的骨干,整体情节的其他部分已面目全非,所谓改编,用词其实不太准确,因为电影文本与原著小说的相似度不足两成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便是其中一例。内地传统的电视剧/电影都会以俊男美女担任主角,《哪》偏偏以哪吒的“一体两面”颠覆传统,不再以表面的美吸引观众,改为忽尔丑脸忽尔俊脸的设计,源于敖丙的灵魂暂时附在哪吒身上。哪吒真身奇丑无比,敖丙却英俊不凡,由哪吒操控躯体时,丑脸便会出现;相反,由敖丙主宰躯体时,丑脸便会突变为俊脸。中国文化中的变脸技艺源远流长,猜不到天马行空的动画电影能把变脸“实体化”,让传统流行文化中流于肤浅的美被颠覆,美丑并存的多元价值获得尊重。《哪》的创意,正在于其扭转传统主流美学价值的尝试。
传统的道德价值以仙为正,魔为邪,正邪二元分立,《哪》以哪吒为“魔”,偏偏是正,以无量仙翁为“仙”,偏偏是邪,正邪与其身分无关,反而与该人的本质有莫大的关系。《哪》颠覆传统,为《封》改编的电影系列带来新意,亦为观众带来惊喜。从角色身分断定其正或邪,本来就十分武断,如今《哪》“粉碎”了旧有的价值判断框架,故意让道德价值有“浮动”的可能性,正好使我们不以表面的身分论人。魔是好人,仙是坏人的角色设定,开阔了银幕上好与坏的界线,今后我们不会在看见仙时肯定他是好人,亦不会在看见魔时肯定他是坏人,因为《哪》告诉我们:看人要看其本质,而非看人在社会中的位置。事实上,《哪》的价值除了在于其细腻的画工、紧张刺激的打斗镜头及可媲美荷里活的电脑特效的视听卖点外,还在于其“破格”的内容突显其前所未有的独特性。上述对传统的颠覆,的确是其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,影片在美国大受欢迎,应该与其突破传统的故事情节有或多或少的关系。西方文化尊重“破格”与创新,《哪》颠覆传统,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好开始。
本文链接:http:/www.pyonlycode.com/app/22.html 由杏宇平台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