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余烬》影评
曾经有部类型电影的台词这样说。但不管是忘记或是害怕,这句话都精准地形容了许多人看待白色恐怖时期的方式。可能是不甚了了,可能是“小孩子别管政治”的避讳,可能是事过境迁的刻意忽略……总之,这些保持距离的态度,都让白色恐怖时期更加“白色”,宛如一团白茫茫的迷雾。政府不公开,民间众说纷纭,而秘密与血泪继续被埋藏。片长 161 分钟的《余烬》,用大篇幅讲述一个庞大的追凶类型故事,而它勇敢地探索白色恐怖时期被掩盖的悲情。2006 年,警局小队长张振泽(张震 饰)奉命侦办一场市场杀人案,凶手下落不明,现场证据被市场人潮破坏,这起案子的侦查看来不太乐观;同时振泽同期警官告诉他,中部有渔民打捞到一袋尸块;一位许姓女子(许玮甯 饰)拜访振泽警局,要求警方协寻她失踪的父亲……这些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刑案,却有一个奇妙的共通点:市场杀人案死者的父亲、中部分尸案死者的父亲,与许女之父,在白色恐怖时期有着不为人知的关系。三个时空三个故事,《余烬》虽叙事庞大但并未抛下观众——《余烬》无疑地是一部巨幅史诗,上述的剧情大纲只不过是一小部份故事。《余烬》的巨,是横跨时间与地理幅度的巨、是人物关系的巨、是出场角色量的巨——而这么多角色还是由许多银幕熟面孔演出,众星熠熠。《余烬》开场,便忙不更迭地向你介绍它有多巨大:50年代一对母子前往认尸,他们的一家之主因叛乱罪而遭枪决,尸体与其他枪决死囚混乱地堆叠在一起;2000年一名老人在美国山林公路旁漫游,意识混乱,口中不断地重复着“burning without a flame”;2006年台北某菜市场里,神秘男子手持尖刀,对着一名迎面路人腹部刺去;而在某个地下空间里,一名阴影中的男子,正与一位被禁闭在房中的长者对话。光是开场就有三个时空,三个故事,《余烬》开场要告诉观众什么?可能很难马上理解。电影在不同时空中穿梭,观众可能只能从 16 釐米黑白色调的画面里,分辨出现在是 50 年代的故事;而角色开始陆陆续续出场,案情的复杂度也快速上升:因为观众很难从这些片段台词里,记住谁是谁,谁又与谁有关。在这种情况下,《余烬》要观众维持注意力与好奇心的方式,是诡异的案件内容。为什么人们开始一个个死去?《余烬》透过类型电影的架构,让观众持续追着谜底跑下去。《余烬》并没有残忍地抛下观众,这部电影尽管错综复杂,而且时常有跳剪的状况,从事件开始突然跳到事件结束,制造一种惊奇感。但《余烬》会很快地透过角色台词,补足观众需要的资讯,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事。当然,对喜爱推理的观众来说,《余烬》好像有点解释过多了,但是,这也可以看出,编导并不想让电影单纯流于风格化,而是认真希望每位观众,都能理解这部电影想要叙述的主 题。
勇于打破公式的《余烬》,这股“勇敢”正是精华所在《余烬》是勇敢的,它透过刑警侦查案件的类型电影套路,带领观众回到50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,直面这个时代里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决心。《余烬》的大篇幅,是为了呈现每一个面向的细节,它并没有将白色恐怖里的冤罪,单纯地扁平化。国民政府谍报机构滥捕知识分子,严刑拷打他们,逼问他们是不是奸细,或者他们是听从哪些人的妖言,希望借此揪出更多的匪谍。像这样无端入狱,最终遭枪决死亡的民众,统计超过千人以上。在一般的类型电影里,这些执法人员通常会被简单地妖魔化,他们是邪恶的爪牙,轻易夺走他人的生命;但在《余烬》里,并没有如此简易地处理我们认定的“反派”。《余烬》让加害人自己解释,让被害人与遗属自己解释,让描写白色恐怖不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的善恶纠葛。对加害人身份的官员而言,他们是坚守服从上级命令的信念,他们只是“手”、“工具”、是执行上级意志的代理人。他们也觉得遭遇酷刑的被害人很可怜,甚至他们也会因此燃起同情情绪,但是,他们只是“依法行事”,成为汉娜鄂兰 (Hannah Arendt) 笔下“平庸的邪恶”。跳脱善恶,视同打破类型电影公式——如果犯罪电影最后恶贯满盈的魔头,竟然逍遥法外,观众应该会非常赌烂。《余烬》做了折衷的选择,有些邪恶会伏法,有些则不会。因为它只是伪装为类型电影,它并不在意善恶争斗的结局。面对历史伤痕,最终我们都得随着时光流逝而放下,问题是,当这道伤痕仍然藏有太多语焉不详的秘密,那么它就永远无法愈合。有些死亡仍然无人知晓,有些冤情仍然未平,而《余烬》里的正反派角色,异曲同工地追寻相同的目标:他们想的不是谁胜过谁,而是在70年前,台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?这种勇敢是《余烬》的精华,甚至超越电影本身过长篇幅里的拖沓或繁杂缺点,它的优点是形而上的,而且是观众会特别感同身受的。这部电影努力收集了大量的视角,让正反观点与旁观观点交错地出现。观众不会从这部电影里得知戒严时期下令滥捕“匪谍”的长官是谁(但《余烬》很有种地指涉了某总统),观众了解的是作为政府人员、作为知识分子、作为被害者家属,在那个时代必须承受的压力与痛苦。我认为《余烬》应该会是一部需要“补习”的电影,因为不论《余烬》的虚构角色有没有影射某些真实人物,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,很可能会将真实白色恐怖时期的事迹或人物,“穿凿附会”地对应到《余烬》角色身上——所以你应该会看到很多 YouTube 解说影片或是“真实版《余烬》故事”这样的文章。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符合《余烬》的主旨:我们确实需要补习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,因为那是一段空白的历史,许多人仍然不了解,仍然羡慕那是个“夜不闭户”的治安良好时期。《余烬》电影评价心得:瑕不掩瑜,值得观众欣赏的电影暂且不谈《余烬》有多么勇敢,电影本身有些地方令人困惑:某些角色似乎可有可无。时代群像剧这个类型的作品,经常出现大量角色,除却像 NHK 大河剧这种描写真实人物的传记类作品之外,这些时代剧角色通常是当代历史氛围或族群的一种归纳式呈现,每个角色都体现了那个年代某一类人的思维。但在《余烬》大量的角色里,有些角色似乎没有太大作用,即便这是个不反映时代的纯粹喜剧角色,它的喜剧效果也有点尴尬——好在老经验的陈以文,在本片贡献了不少喜剧效果。但这都是瑕不掩瑜,观众应该会对《余烬》产生共鸣,甚至会在戏院感动落泪。这是值得观众欣赏的电影,期望更多导演,拍出像《返校》与《余烬》这样的作品,以类型电影角度,深入这块我们不敢碰、碰了就吵架的历史空白,让更多人理解,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无法、也不应该云淡风轻地看待白色恐怖时期。
本文链接:http:/www.pyonlycode.com/app/2.html 由杏宇平台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